“这一次创作压力特别大,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样去做到不一样?”导演韩晓军的解读是要“好玩儿”,“把这部戏当成好玩儿的事来做,也要演得好玩儿”。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资料图片)
版式:王威
在“传”与“承”上,撞出新火花
中医题材剧集《后浪》的创作,在“传承”这个点上,找到了新鲜的故事视角和人物关系。
剧中,教授任新正开设了“师承班”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人们日常对于医学学习的认知,各行各业的普通年轻人都可以来学习。这样的核心设定,为故事引出了丰富的视角。
比如,借普通人从零开始学习中医的过程,剧集提供了一种对观众友好的视角,将中医落到与日常生活更近的层面。剧中的老师们很多时候会通过“什么时间最适合喝酒”、“办公室最常见的转椅为什么最不应该坐”这些活泼的切入点,为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授业。在这样的逻辑中,剧集既能扎进去讲中医,又能很大程度上摆脱枯燥。
更进一步来看,学生来源的“杂”,引入了很多有意思的碰撞,不仅有着强烈的戏剧性,还真实展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撞与交融。
比如透过前律师杨小红这样的“窗口”,能看到人们在当代生活中的困惑不安,以及希望寻求生活解法的状态。
西医彭十堰的存在则提供了另一层思考价值,他带着辩证思维加入师承班,想通过具体实操验证自己的预设,最终被中医文化所吸引,达到相融。在“辩理”和“自证”的过程中,剧中想传达的更深一层的中医理念以及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逐渐渗透而出。
学生中亦有面对不同困境的中医学生:来自中医世家的任天真和普通出身的赵力权,前者面临沉重责任与个人天性的对抗,后者则受困于年轻人的生存窘境,虽然处境不同,但讲述出的都是中医正存在、想突破的发展和传承问题。
可以看到,这些都为剧集提供了丰富的看点。
而在其中,代表了“传”的教授任新正,与代表了“承”的学生孙头头,无疑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亮点人物。
他们身上首先集中了最强的差异性。基于传统中医的传帮带精神,他们被设定了错位的人物关系:从未学过中医的孙头头,在血脉出身上是大师任新正的“师叔”;而任新正又受师命,在学业上成为了孙头头真正的老师。于是从孙头头对“天降师门”的怀疑、对学习中医的抗拒,到渐渐接受、渐渐融入,过程中充满了鸡飞狗跳的斗智斗勇。
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由两人延伸开去,更组成了多元化、强反差的新鲜人物关系。比如与孙头头从一开始就有矛盾的任新正儿子任天真,却不得不屈辱地认对方为“师爷”;而在任新正的大家庭和学术圈中,孙头头因为特殊的“地位”,与这群人都对撞出了很多笑点。可以说离开中医题材这层逻辑,《后浪》本身就打下了非常有意思的生活剧基础。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正如剧集主演名单中将吴刚、赵露思列于前两位,都市剧中极其难得地以一对真正的师生的教学相长,作为了故事主线,为观众提供了极有差异的内容观感,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主角人物立面和互动。
混搭创作,撞出“好玩”
在韩晓军看来,《后浪》在剧本阶段,人物特质、故事架构、推进事件等等已经创作得非常完整,作为导演的他思考的是,“怎么当好这个剧本的解读者”。
“在片场我反复说一个词叫‘好玩儿’,把这部戏当成好玩儿的事来做,也要演得好玩儿”——这最终成了他的解读方式。
在这个厚重题材之中,韩晓军让所有演员“换一种方式”、以愉悦轻松的氛围讲故事。
吴刚所饰演的任新正,显然成为了核心人物消减“重量感”的代表。
“我之前看到吴刚老师演的剧都是特别正统的形象,而这次他的生动,对我们来说很惊喜。比如我们老讲中年夫妻之间的感情戏,一般是很难演的,这一点他跟江珊老师演得特别好;他也塑造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生活弱者’的另一面,让人物传递出的感受更‘舒服’。尤其是他不希望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老’中医,而是介于老中医和学生之间的人物,他要起到上下连接的作用;他与自己的师父师母同时也是岳父母的相处,他跟师承班孩子们的相处,这些状态都在尝试更多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层次在剧中的“老中医”们身上都能看到。如剧中任新正陪妻子宋灵兰在商场“抓娃娃”的桥段,江珊展露出了一颗“娇憨少女心”;而李光复所饰演的岳父宋亦仁,作为中医大拿,人物反差塑造的焦点则落在了爱吃冰棍的“嘴馋”上。
韩晓军告诉我们,在充分理解人物状态和人物关系之后,现场更多是这些成熟演员们放松的表达,以及不同代际的演员之间的生动碰撞。比如饰演孙头头的赵露思与吴刚、江珊、李光复、奚美娟在剧中有许多“没大没小”的戏份,在生活化的表演之中,导演和老演员们会“放任”赵露思用粤语腔、台湾腔搞怪,或者对话中唱上一两句,强化剧中人物之间这种错位又温馨的关系。
除了人物演绎上的变化感,剧中的整体影像塑造也在寻求一种变化的空间。
韩晓军提到“厚重与活力”并重的关键词,在他的执导中,前者以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存在,而后者则以现代化的元素、节奏、张力等细节变调呈现;正如韩晓军所说,“传统和现代本来就是积极互动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两者在剧中既碰撞又交融。
比如在情节画面元素上,人们在剧集中可以明显抓到关于传统与年轻的两个“符号”系统。
传统符号方面,韩晓军特意以“二十四节气”来串联剧中的重要时间线,他们专门拿出两天时间,仿效《舌尖上的中国》质感,将这一传统节令系列及其中的中医养生之法影像化。这一系列画面在剧中的穿插,既埋入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不时给出浓浓的生活烟火气息,调节着剧情观感。
而年轻符号方面,韩晓军则特别加强对动画元素的多种使用场景——比如重要人物出场时的定格画面,传统文化与中医教学中的一些知识演示,等等——以年轻人的兴趣喜好消解厚重题材和专业领域呈现中的枯燥感。
韩晓军强调“新旧的碰撞”,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新鲜感”——就如在选择这部剧的美术团队时,他就刻意要求年轻团队,跟年轻人碰撞关于美学的看法,真正实现年轻人的视角。
剧中对不同代际人物的整体观感打造上,亦有“新”与“旧”的区分。老一辈讲事的时候要稳稳当当,而年轻人出现就特别活跃,韩晓军会尤其要求孙头头,“能站着就不要坐着,她如果坐着静着那一般就是出事了”;年轻人的戏份要让画面真正充满活力和张力,涉及到中医专业知识的体现则要呈现出沉静和平稳;背景音乐也同样有明确的区分,年轻人用欢快动感的音乐,而老一辈的音乐更是特意请传统音乐人结合剧情原创出的氛围感音乐。
但这些区隔也并非绝对,韩晓军有时会刻意反其道行之,让老一辈与年轻人的观感塑造反过来施行;因为最根本性的,让“新与旧”不断地反转、不断地变化,让人物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不断成长,才是韩晓军保持这部剧“蓬勃朝气”的关键。
THE END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